前几天,郑州多数父母都接到了课外班的停课通知。
起因就是,10月29日,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河南省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方案》,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,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,为校外培训戴上“紧箍咒”。
不符合的机构直接取缔,符合的机构要学会减负。
近些天,观看南京就知道,郑州减负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了。
不许参加补习班,不许考试,不许公开成绩,不许按照分数分班。检查学生的书包没有没有“违禁物品”,——卷子、课外辅导书本和作业本。课外辅导,只能使用学校的配套教材......
虽说这一系列是南京的强硬的减负,但是如今的郑州也越来越像了。
校内不教,校外不补,只能父母自己上了。
这就是减负之下的两头堵,面对两头堵,父母该如何选择学校,成为孩子的成长核心。
郑州公立小学
先说郑州公立小学,公立小学之前最大的优势就是:在校时间短,下午放学早。放学之后,父母想怎么安排孩子就可以怎么安排。水平高的家长,孩子有没作业,并不重要,他们自己就可以布置作业。
一部分孩子,在父母的培养下,早早成为尖子,被老师发现。
而有些随大流,完全寄托学校的公办小学家长,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,重金怒砸学区房,但是孩子依然没效果。
所以,多数父母会发现,公立小学两极化比民办小学严重的多,可以说就是家庭教育观念不同造成的两极分化。
当然,目前郑州公立小学,依然是在减负的路上,理论上: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,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。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,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。
如果父母觉得公立小学作业还多,那是你没见过民办学校的作业。
郑州XX民办小学一年级英语作业↓
从2000年,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,下发《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》“紧急通知”,刻不容缓,要求立刻照办。到现在,正式“减负”已经19年了。
“减负”始终还是停在表象:少学、少考、少作业。
但是中高考不变,名校不变,选拔制度依然不变。父母们一旦认清了现实,从现实出发,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对比,父母们做出了“增负”的“理性”选择。
焦虑的父母们从学校涌出,走进了课外培训,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越来越大,经济决定的教育不公平越来越大。
有钱的多报班,没钱的干瞪眼,贫富差距在教育面前一目了然。
既然有钱的能花钱给孩子补课,没钱的家长只能出个人力,他们卧底在个个培训机构和补课群中,一有补课信息就密集举报,甚至还去蹲点。自己班上的家长不举报,你也难保其他学校的家长不举报。
也许在这些爸爸妈妈心中,凭借一己之力,把大家都拉到同一个起跑线,是能为孩子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。这些家长绝算不上贫穷家庭,大多数还都是有体面工作的”体面人“,只不过是钱不够多而已。
真正的穷人是耗不起时间成本去干这些事儿的,他们需要养家糊口。而且举报是个技术含量挺高的活,得熟知各种法条制度,手续是不是齐全,消防是不是过关,哪个部门受理,一般人真干不了这事儿。
在这两头堵之下,民办学校成为了父母们最后的底牌。
郑州民办教育
民办小学,和前几年相比也受到了不少的冲击。但是,多少还是和公立不同,民办小学从多个方面,依然能分担家庭教育的工作。
第一,全娃英语,民办英语优势更大。
公办学校的教材受到限制,只能教授一套教材,就是部编版教材。但是,就目前郑州孩子们的英语能力来说,显然部编版教材是远远不够吃的。
而民办学校,基本上都采用两套教材,一套是国家要求的教材,另一套是自行研发,或者是引进的教材给予孩子们英语学习的补充,个别学校还会给孩子们开设外教英语课。
想一想,外总的英语面试题,看视频回答内容。显然比拼的就是听、说、读、写全面的能力。
这些对英语方面的全面掌控,是公办小学难以开设的内容。
第二,公办学校的班额依然很大。
公办学校不断在取消大班额,但是依然班内人数不少,目前普遍的在58人左右。
而民办学校人数基本上在35人左右,这样的师生比例,民办学校老师有更多的精力,照看所有的孩子们。
第三,公办学校的延时班不在于提高。
延时班分为两类,一种是做作业;一种是兴趣类型。做作业,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是一样的, 就是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完成。
而延时班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在兴趣类。
一方面,民办学校兴趣种类比较多,比如音乐,不仅仅只有陶笛或者是口琴,还有小提琴;
另一方面,兴趣类型的深度更深,公办学校延时班在于方便父母,民办学校的兴趣类在于发现孩子。比如,英语口才班、英语戏剧班、奥数班、语文作文班等等。
报名之后,孩子们能学习第二套教材或者是针对性学习
第四,民办小学教学方式更加活泼。
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,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。
民办小学的课堂会相对于公办小学活泼一些,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得到重视,以个人,或者小组面对大家发言;课堂上有更多的小组讨论环节,让孩子们活学活用,掌握知识,解决问题。
总之,与公立不同的是,民办小学的教育深度满足如今的家庭发展。
郑州“减负”
河南是一个教育的重灾区,无论是70后,80后,还是90后的父母,都深知河南教育的难出头。
孩子的负担是小学学得太难?是课内学的太多了?是考试考得太多太难了?还是平时作业太多了?这些根本都不是孩子的负担,“减负”根本就没减到真正的“负”!
这个“负”,是从未降低的18岁之前的教育竞争;这个“负”,也是成年人看到的缺乏保障的事实;这个“负”还是好就业渠道不断增高的就业门槛;这个“负”更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.........
这样的大环境,岂是说“减负”就能减掉的?
当然,这些也是对教育考核标准“没办法”,是对社会竞争格局“没办法”。
因为,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位数的标配,成为大学生不一定能有一番作为,但至少不会过得太差。
虽然父母都明白,与毫不确定的投入产出比相比,教育投资几乎和赌博无异,可当所有人都拼上身家赌的时候,谁敢第一个下船呢?
最后,减负的情况下,教育就成了家庭间的竞争,可以禁止学校布置作业,也可以取缔补习班,但禁止家长辅导孩子,不可能吧!